close
先警告大家,這是一篇很長很長、自言自語的書寫。算是一份,成長自我診斷報告書。
還記得大三第一學期上行政法第一堂課,國榮要我們拿出一張紙,寫下過去的一些人生體會。
那是20歲時的人生觀,稚嫩、天真,躍躍欲試、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無畏。
...25歲的現在,有何變化?
今天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 大學的第一課:這世上沒有任何一人要為你的虛度光陰負責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
文內提到:大學生活對於大學生而言,或者對於每個成熟的人格而言,最大的意義是展開對自己的探索。而展開這探索的前提,是自覺到「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對自己的陌生、我的能耐、我的價值、我的弱點,這些事情都急需自我探索」;扣發這個問題的扳機,則通常是「我是誰?我在哪?我未來要走到哪裡去?」。
我認為自我意識及啟蒙在我身上發生的時機算晚,雖然我本身是個很容易有各種體會想法的人,但也許真正開始模糊地建立起「人生目標」這件事,是從大三開始吧。在此之前,很老實的說,我就是一個書獃子,自我價值及目標建立在名次及成績上,課業以外的活動基本上與我無關,很少主動參與──就是那種大人眼中成績好的乖小孩:唯一會做的是,大概是就是念書(家事不太會做、飯不太會煮,沒什麼社團生活,所有的培養都放在書本裡面,假日都在媽媽的公司幫忙),也沒去過什麼地方玩,就算去玩也是接受大人的安排(上車睡覺下車尿尿,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去了哪裡XD,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個台北俗);連念公共行政,也是媽媽看完整本科系的名冊之後,和我討論(但其實我沒啥想法)幫我挑的。(好家在,後來發現我蠻喜歡這塊)
反正在20歲以前,就是一個懵懵懂懂,有一點點自己想法,但還不太敢自己做決定的「巨嬰」。(由於受到太好的保護,在剛工作的時候,對於沒接過的公文,還是會有保守抄舊案的傾向,被批評沒有自己的想法,好像沒有為自己蓋章負責的意識)
那麼是受到什麼刺激,變成現在這麼不乖(咦)的自己呢?
也許是因為誤打誤撞參加行政營之後建立起來的自信吧。就是那種「喔!原來我可以做到這樣」,加上大三的時候受到國榮的鼓勵,開啟了一個「不斷挑戰自己能耐」的時代;大四的時候,有兩門課對我影響很大:「自我‧身體‧文化」以及林啟屏老師的國文選讀,雖然現在薄弱的記憶很難明確指出是哪堂課、哪些說法產生影響,但整體而言,這兩門課對於自主性、自我抉擇的啟蒙,乃至於串連起大學四年所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律學、公共行政學、心理學等領域共通性及關連性有醍醐灌頂的效果。
至於大三、大四那年到底作了哪些學業以外的事情,包括擔任行政營召集委員、雙主修數位內容與科技學士學位學程、輔修財政、參加商學院的職場準備營、青年活動企畫師課程、 青年文化營客家田野工作隊、自己去了2次馬來西亞(都沒有跟家人說,就自己跑出去玩,並且花光了所有獎學金積蓄XD),都是對於自己嚮往的,決定之後,勇敢踏出去的自我決定。也許一開始會被責罵,但我覺得唯有破除「面臨不安全感,就想窩在父母親身邊」的慣性,從小決定到大決定,慢慢地累積、習慣自己面對之後,一個全新的、真正自己掌握的「自我」就誕生了。(當然,後來也會適時跟父母親討論啦...)
只是這時候的自我,還太「理想」。因為我不需要面對經濟上的壓力,還一直在有家人保護的範圍內活動,不知道真正的「生活」長什麼樣子,所以大學畢業之後,我提出「自己去外面住」的要求,為的就是:了解離開原生家庭,我必須要獨自面對什麼。
幾場家庭革命,請讓我對自己負責
承如前述,一個乖小孩何時開始被長輩唸「變得不聽話」呢?
第一次和祖父母、老爸大吵,是大四上考上地方行政特考四等之後,決定放棄分發,繼續衝高普考。老爸一知道我下這個決定,就立刻打給公務員退休的阿公,然後兩個長輩就輪番奪命連環call要阻止我放棄資格,用各種說法恐嚇:「這個很難考,你會考不上!」我還記得我當時怒道:「馬的,就考上給你們看!」然後就順利的考上了:D(其實是激將法吧根本XD)
第二次是研究所一年級,堅持要自己搬出去住。不意外地,媽媽首先擔憂到哭出來,又打給幾個阿姨,大家開始輪番阻止我。我還記得那時候去了某個調身體的道場,所謂的「老師」還罵我罵超難聽,說是想亂搞男女關係、不孝阿,給我扣上各種罪不可赦的帽子(老實說,我真的覺得干她屁事,對於媽媽把家裡的事情隨便告訴外人也非常生氣)。我當下氣到哭,覺得為什麼這些長輩要把我想得那麼壞?你們到底想把我關到幾歲阿?為什麼我下任何決定的時候,給我的只有一堆負面意見、謾罵、不信任呢?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因為一個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和一堆在社會上打滾若干年的中年人,整個世界觀和對社會的理解是有差距的。(anyway我覺得這些過度激動反應還是有待修正...)
之後還有若干大小的家庭革命,最後我都贏了,並且證實自己是對的(不然我還在這裡打什麼網誌)。第一,我如願的考上高考+普考;第二,我從一個生活白痴變成生活智慧王,練習在有限的資源精打細算,也開始了解過去父母維持生活是多麼不容易,包括洗衣煮飯打掃這些我過去嫌媽媽動作慢的家事,自己做才知道原來那麼累、那麼花時間;以前動不動亂買東西,發現生活各種不可控制支出難以刪減,才知道「當省則省」的具體精神──因為理解了生活的現實面,才能夠換位思考,對家人的態度比較軟化、更加懂得感恩(不過有時候還是沒什麼耐心,持續精進中...)。
工作後的社會現實,一些灰色的地帶
過去學生時代,太受「標準答案」的荼毒,思考過於二分法:非黑即白。包括對人的看法、對行為的解讀、一件事情的解決方法等等。具體展現在:以為公文只有舊案一種簽法、一直想問怎樣簽文才是對的、有人反應情形是A就照實把A寫上去、看到所屬機關的稽核缺失,就很認真的寫出來;某人作某件事情,沒有做到我認為該做的,我就打個問號;對於前輩有莫名的崇拜和服從等等,然後吃了各種悶窺和被長官打槍之後才發現另一片天地...。

第一,「看事情」及「做事情」的藝術。

所謂國榮老師常常說的:「不要只看表面,要深入去思考背後的意思。」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發生在檯面下。
 
要能充分體認到「檯面下」的「各種上意」,才能體會公文的用詞、語氣是如何千變萬化;所謂的「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目的:讓公文有「對的味道」讓長官蓋章。至於長官蓋不蓋章,不是「照實寫」,而是「照長官的立場寫」。例如:同樣一件事情(假設是B處室的缺失),基於你的長官和B處室長官的關係、最近的政治氛圍、後續是否可能衍生案外案或容易簽結、最近跟B處室的業務往來,還有長官到底想要讓本案怎麼發展等條件,綜合考量之後,最「好」的方法,可能會是甲(讓他死)、乙(輕輕帶過)、丙(聲東擊西)、丁(視而不見)、戊(順便再殺誰)...等簽法,或是公文文字用語上,同時寫了甲+乙、丙+戊等多種組合,甚至是明寫甲,暗示丙等等的變化態樣。這就是灰色的奧義,也是公文的「藝術」。
那麼如何得知長官的想法?可能就要靠一些話術、和長官的關係、小道消息等(可能要有點八卦才行,這也是公關手腕及應酬之必要)。後來也慢慢能接受,理性主義(檯面上的公文寫法)只佔整件事情的1%;非理性主義(檯面外的,以前覺得毫不重要的那些枝枝節節、人際關係等看起來和公文、要做的事情完全無關的東西)才是整件事情遂行99%的重點。
那麼一個好的參謀的定義?
以前覺得好參謀就是認真把事情做好。過去我在採購科看到的方式就是無限的拿肝來換,做牛做馬、把事情想個千迴百轉,做了一堆白工之後給老闆挑選。我看到的幾個採購前輩都是這樣做,所以當大家明示暗示指責我工作不夠付出、不陪大家加班對工作不上心的時候,我也開始質疑自己「想比較早下班」是因為不上心或不夠努力。
可是我到了營工科之後,才知道:好參謀讓自己好過,長官滿意;笨參謀讓自己累死,好不容易才換得一個章。
還記得「政策企業家」這個概念嗎?就是做事「藝術」的精髓。首先要知道一個現實,就是長官不一定是腦袋清楚的人,而且時常因為旁邊有人嗡嗡翁或是真的八竿子打不著的原因做出奇怪的決策,所以好的參謀要馬就是有辦法透過公文說服長官做出正確的決定;或是透過一些「假動作」讓長官覺得需求被滿足,但實際上案子還是在你的掌握之下按兵不動、理所當然的失敗。
我很喜歡現在代理科長的一句話:「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所謂的「該」就是不管長官說什麼,真正該做的事;但是用長官能接受的方法讓案子順利執行──而且是四兩撥千斤的方法。

第二,有關換位思考以及更多的包容。

雖然這部電影的劇本安排太過凸顯教條式的台詞,但台詞本身有許多值得好好體會之處。
以前過於自負於自己的判斷,以過去某些經驗歸納而成的直覺印象去評斷別人,進行人際往來的分類,並對於那些被證實為精準預測的成果感到沾沾自喜。但發現別人也硬把自己的框架加諸在我身上,並且以此評價我的時候,我遲疑了。
首先是甲學長(4x歲),一直苦口婆心的勸我把時間花在工作上:「反正現在研究所出來大家都一樣,何必這麼認真寫論文呢?...你還年輕,不要一天到晚想著談戀愛結婚」諸如此類。我其實蠻無言的,第一,學位和婚姻,學長你都有了,對你而言自然不會影響到你工作,怎麼能拿你的標準來看我?第二,我也不覺得有無投入在工作,是以投入的時間來評斷(就是所謂笨參謀的作法),對於那些人生只有工作的人,我反而覺得可悲。
(後來他調單位之後,驚覺海巡署的工作文化是如何扭曲,才道歉說過去對我的標準太過嚴苛,要求甚不合理,是他的不是...。)
其次是乙學姊(4x歲),因為應酬喝不喝酒這件事情討厭我,然後開啟了一場聯手排擠人的劇碼;至於產生誤解的原因,只不過是一個刻板印象而已;後來又因為一些業務上不知道哪裡惹到她(估計可能是她覺得我故意分給她比較多案子稽核),又被她拿來和別人碎嘴。
第三是前科長(4x歲),之前就發生過因為我衣著不合她心目中「端莊」的標準,而被怒瞪的事件;最近不知道我又不小心做什麼事被她討厭,被刪除好友。
這幾件事經過我反省,都不是我惡意做什麼,或是不負責任、故意做不好,只是「價值標準」的差異或對方只看到「事件的某一角」,就被拿來無限延伸。被扣上帽子的感覺非常的差勁,因此,要提醒自己的是,以後對別人的一些舉動如果有覺得冒犯的地方,先搞清楚人家為什麼這樣做、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可能的原因,而非一味的怪罪於人;當然,做任何事情之前,也希望能以這些經驗為基礎,避免誤踩地雷,讓人際更加圓滿。

第三,凡事要有自己的決斷,才是真正的獨立。

因為成長歷程的關係,和家人其實蠻有距離的,基本上維持一個「都聽你們安排,但內心不受太大影響」的半封閉狀態;反而在職場上,比較容易將自己肯定的長輩視為類似家人角色的觀摩對象,但往往不知不覺,就被對方的視角牽引走,而失去一些判斷力。當然從上面那幾個例子也發現,自己過去認為「應該具有某種高度的歲數」實際上,卻不是那麼完美;他們在看事情時,不僅不是那麼絕對,甚至處理方式也不夠成熟。
過去的我,曾經為這些人加諸的評價苦惱,想著如何解釋、翻盤、改善現況;但後來自己反省過,覺得問心無愧的時候,那些標籤、惡意批評都不再構成影響。我何必為一群不成熟的人自尋煩惱呢?應該把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在工作上,過去認為對的作法,在換了一個科室之後,才發現有諸多不足和扭曲之處。人總是受限於當下環境和自身經歷所產生的框架;不同人對於任何事實的解讀都有自己的角度,沒有必要奉誰的為圭臬,至於如何找到越來越好的方法,則有待更多的人生歷練去琢磨。
這也是為什麼一心想離開海巡署。這樣我才能脫離別人給我的框架,透過不同的經驗去評斷現在這樣的氛圍、價值標準究竟如何?經歷越多,越能淬鍊自己的決斷,當有自信不再參考別人的框架,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時候。
至於處世態度上,最終極的目標,就是不管在熟悉或是不熟悉的領域,都能做到不卑不坑。
接下來想繼續把握每個機會,專注在提昇自己的人生質量

有關健康。

大三和去年分別經歷家人掛重大病號,必須去醫院留守照顧的經驗:幫忙換屎尿、擔心失去家人,其他病人日夜哀號、唉聲嘆氣,醫院令人難受的氣味、家屬深鎖的眉頭等,都讓人覺得健康可貴。另外,也因為開始步入老化年齡(對...就是25!)身體諸多反應抗議之前過度操勞的無情:經常性的疲倦、氣色跟死人一樣差、胸悶心悸、腰酸背痛等等,一直到認真做了全新生活,開始好好照顧身體之後,才驚覺原來一個「健康身體」可以多輕鬆、腦子可以多清楚,不堪回首以前到底在找什麼罪受。
所以從現在開始,要每天過著健康的生活。沒有健康,什麼都沒有。
 

像多燕大嬸一樣40如18。

更多的嘗試。

十分感謝過去的自己,不顧破產以及時間負債的風險,順從自己內心的渴望,把握機會做了各種突破舒適圈的事。如果沒有行政營、活動企畫師、美濃田野經驗、數位學程各種甘苦作業、還有自己不顧一切的跑去美國、英國,我可能沒辦法在面試觀光局的時候,生動而感性地談論那些對於辦活動、旅行、發揚在地故事的想法;當時的自己根本不會想到這些看似無關的經驗,最後可以派上用場XD
只能說,生命有自己的安排,很多時候只要順勢而為,就好好期待無數個轉角後的驚喜吧。
具體而言,就是:

好好的愛。
 

透過心靈昇華,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當然還有不斷的吃。
 

從容的接受各種挑戰,Oh yeah!!!

成為更好的人。

最後呢,希望能持續精進自己,在30歲的時候,不管在工作上、歷練上、人生智慧以及價值體會上,都能有些許斬獲,得以「那個理想的標準」自我肯定(至少是晚輩心中正常的前輩),達到自立於世的階段性目標(好像在寫什麼公務計畫);並且在善待這個世界的前提下,讓生活過得開心舒服有意義,和更多人保持緊密的關係,進而善用自己的力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一些(我是認真的喔)。
子目標:
  • 減法生活

把資源放在增加更多的體驗上;逐步回收舊物,新物走簡約風路線。
  • 減塑生活

向塑膠說掰掰。
  • 打造自給自足的質感生活

希望可以自己種一些蔬菜、香草。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