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嗨,大家晚安,又到了夜晚的分享時間。
颬颬今天要來分享一本我覺得看了心有戚戚焉的書,看完之後你也許會開始擔憂你死亡的那天,要請誰來幫你寫弔唁文。更了解《與成功有約》這本書探討的的「以終為始」的方向。

想一想,對你這一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品格》這本書其實不是那麼好讀,歐美的書很喜歡用大樣的實例故事來闡述核心宗旨,但有時候因為故事很雜,反而難以直接讓讀者抓到作者想表達的核心精隨。這就是為什麼你會需要我幫你說書。
(所以我比較喜歡讀日本人寫的工具書,總是用淺顯易懂的圖表方式表達核心概念。)
但畢竟這是一本討論內在涵養的書,所以不能用商業工具書的標準來看待XD

為了讓大家更快速掌握這本書的內涵,先來讓大家看個影片:

欸不是,我其實是要放下面這一部:


這是《品格》這本書的作者David Brooks在TED的演講片段,但因為太無聊了,以《神力女超人》這部電影作為開場白,會比較能讓你了解我接下來會談到的內容。
這篇也是我對《神》片的反思,我也想討論另一部神片《與神同行》,有興趣的朋友敬請期待【颬颬前進中:好生活指南─電影反思】系列的文章哦!)

那麼就讓我們坐上導讀飛機啟程吧~

w w w

塑造品格的精神:我欲仁,斯仁至矣

首先,我們來談談颬颬的偶像,這位不論是力量及性感度都堪比火影忍者第五代目鋼手等級的女子,以及她在片中我認為最關鍵的情節象徵。

神力女超人──黛安娜(掌聲鼓勵~~

宙斯與亞馬遜女王之女,擁有半人半神的力量。為了拯救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所苦的人類,不惜與母親決裂,提著傳說中可以殺死戰神阿瑞斯的弒神劍,踏上遠征之旅。
黛安娜相信,只要殺死阿瑞斯,被迷惑的人類就會恢復善良本性,重獲和平的恩典;然而,當她殺死戰爭首腦、暴虐的納粹「壞」將軍,卻什麼也阻止不了──戰爭沒有因此結束,人們依舊瀕臨集體毒殺的威脅。
這時真正的阿瑞斯現身,粉碎了弒神劍,告訴黛安娜:「妳,才是真正能殺死神的武器──只有神才能殺神。」黛安娜必須戰鬥,阿瑞斯嘲諷著:「現在讓我看看妳是什麼神?」

戰神身經百戰,她節節敗退,戰神說:「人們互相仇殺不是受我腐化,我只給他們靈感,他們就選擇開戰。他們本性如此,妳為他們奉獻再多也是徒勞。」黛安娜迷惑了。
就在這時,她想起一個溫柔的嗓音,一股暖意流入她的心房,是她的人類夥伴史提夫。
就在今天,他為了這個世界、為了拯救更多人,犧牲生命。赴義前,他熱切地握了她的手,將珍視的懷錶留給她:「我多希望能有多一點時間…我拯救今天,妳拯救世界。我愛妳。」
剎那的頓悟給了她力量,她縱身一躍,凜然堅定地反擊:「這不是值不值得的問題,這是信念──而我相信愛。」

(關掉螢幕,回到現實~~)
正如同《神力女超人》電影情節所傳達的人類的非善非惡性,《品格》這本書寫出每個人永遠對自己某部分的劣根性感到無解、無力、無奈,唯有承認並意識到這些脆弱的存在,從中提煉希望,採取行動並用一生去搏鬥,才能從平凡的人格,超脫、昇華、淬鍊出圓滿的品格。這個過程中,人必須掌握兩個關鍵的問題:「我是誰」以及「我決定成為誰」
《神力女超人》這部電影,描述黛安娜的「神格」從人間開始歷練感受,最終她理解人性本身兼具善惡兩面,她的神性賦予她超能力,她的人性使她決定成為以愛支持人心美善的神,二者合一,她成為弒神劍,戰勝了阿瑞斯──人心惡苗的象徵。這不單只是女超人成長的故事,也是每一個人追求品格的過程。

本書重點:過則勿憚改,克己復禮為仁

書中引用猶太學者Joseph B. Soloveitchik於1965年《孤獨的信仰之人》(The Lonely Man of Faith)書中提到「亞當一號」及「亞當二號」的概念來說明人的兩面性─外顯自己與內在自己:兩種相互衝突的人生邏輯,逼使人們直到死去那天為止,都處於自我對抗的局面裡,學習如何在兩種對抗特質的張力中自處,達到中庸的境界。

亞當一號代表著人追逐外在名利、野心、好強,想開創、征服的一面,它追求成功,想了解事情如何運作;亞當二號代表著反求諸己、自足、謙卑,想救贖、給予的一面,它肯定召喚,想知道人為何在這裡。
二者均是人一生中生命價值的核心,人往往要在兩者中矛盾掙扎:麵包或愛情、事業或家庭、成就或犧牲、現實或夢想……。
前者的邏輯崇尚經濟效益及冒險獎勵,它構築在優勢上,鼓勵努力然後收割,宏觀而言,它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思想之始,被視為推動當代世界經濟貿易的基石;後者的邏輯在發掘靈性的深度、追求動人的情感、堅定的信念,它在人與自身弱點戰鬥時悄然而立,它要人施捨才能獲得,先反躬自省,找到內心罪惡根源,與之搏鬥、忍受痛苦,從中形塑深刻的個性,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概觀視之,它是宗教、和平主義的核心,人們長久以來渴望獲得的救贖之源。

將亞當一號及亞當二號從個人的層次提升為全人類的層次,則縱觀人類歷史,文藝復興時代開始,人文主義翻轉了天啟與人智的關係,首次倡導人類理性的自律性、獨立性,反對宗教權威,提倡理性科學、肯定現世生活,進而醞釀科學革命的發展;但當人類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及化學等面向取得突破性的進步,逐漸脫離了迷信的同時,也變得驕傲自大,更開始遠離了靈性生活,轉而更依賴物質與肉體的享受。這都象徵著亞當一號與亞當二號的對抗失衡,於今我們在資本主義當道的世界裡隨波逐流,亞當一號不可一世地坐在地球上,吆喝著人們把一切秤量,人於是以為自己能以數字支配一切。

書裡並未貶抑理性主義的好壞,而是從康德的曲木人性為出發,點明人應在面對有限的能力時保持謙遜,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點,克服背負的原罪,在自我對抗的過程中建立高尚的人格。故當人類自翊理性而目空一切,即同時丟失了成為完人的機會:只有謙遜時,才能反省,唯有反省,才能孕育戰勝罪惡、遠離腐敗的能力。書中並未過於強調追求品格與宗教思想之間的關係,但仍可隱約讀出人性本惡的假定,且不論是出自於基督教思想中的七原罪觀(傲慢、忌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或是佛教思想中的五毒執念(貪─貪婪、瞋─恨、癡─愚痴、慢─傲慢、疑─猜疑),都在告誡人們切勿執著於「己(小我、我執)」,而遠離了「善(大我、宗教的「神」、古人的「天」)」,「傲慢」是人的劣根性,也是靈性墮落的開始,與書中宗旨不謀而合。

本書以上述概念為中心,分為三部分說明。第一部分(第一章)指出當今人類世界最大的品德問題「傲慢」;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九章),如實寫出8位偉人與缺陷奮鬥的歷程,肯定人性變化及其成長性。
這部分最值得玩味的是,它不從人物的完美形象開始描寫,而是領著讀者與人物一起頓悟謙卑、經歷自我搏鬥,隨著故事線品味人性的昇華及最終的成熟,並從中了解人物的矛盾特質,正是人的本質;第三部分(第十章),總結人們在生命歷程中總有機會發覺自己,在不同人生階段呼應內心的召喚,靠著個人修為達成新的使命,這便是亞當二號被激發的過程,直至外在抱負與內在志向合而為一的境界,就是人生的最終真義。

颬颬閱讀本書,聯想到瑞典科學家Emanuel Swedenborg所著《靈界見聞錄》,其宗旨相當簡單:人死後依照自己的靈性層次進入不同的靈界區域,真正的天堂與地獄其實源於自己的心靈而非他人的強迫或判定,即所謂心之所向,趨之所往,則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修煉自己的靈性(品格亦同)(可以參考【颬說書_《靈界見聞錄》】)。值得一提的是,《品格》一書副標題雖將亞當二號隱喻為「追悼文」的抉擇,亞當二號最終意義卻不是為了追悼文,而是Swedenborg所說的最終審判:臨死前,良心將誠實以告,面對死亡時是否感受到一股「滿足、靜默、平和的喜悅」,是問心無愧,或有所不甘。人生始末,從了解到「我是誰」,歷經抉擇與奮鬥,最終自我定義「成為誰」,才是真正的功課;我們用一生的時間錘鍊,而末日的判官從來不是上帝、天使或閻羅王等他者──而是自己。

颬颬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學道則愛人

本書分別以8個篇章剖析8位人物的故事及8種品格冶煉的過程,讓颬颬最有共鳴的是第七章(愛)及第八章(有序之愛)。很少有人將「愛」視為一種品格,但作者不僅把愛獨立為章名,甚至用兩個篇幅闡述人生尋愛過程中必經的迷惘、蛻變,以及愛作為品格的真義,讀者亦能隱約從其他篇章中瞥見愛的身影。颬認為,與其將愛視為品格,不如說愛是孕育各種美德的原點,亦是達成品格的一種境界。

(一)何謂愛

愛是啟動靈性意識的生火石,能拓展一個人的深度,將人類的心智與其他靈魂組織起來,使他們振作,遂能進行偉大的服務與貢獻。愛就像水,是智慧文本、美德聖典中的基本元素,卻變化萬千。愛在父母、子女、手足、戀人之間私密、獨有,愛也可以在天地、古今、眾生、世界之中兼善、包容。它是滋潤人心的生命之露,亦是煎熬人心的驚滔駭浪;它是映照自我的靜潭,又是警惕不足的深淵。不若其他美德的鍛鍊令人疲憊,愛是源源不絕的能量之泉,掘得越深,獲得越多,它是最簡單的感知,也是最難領悟的感受,需要一生體會。

綜合言之,愛是「無我」的自覺、為善的目的,亦是實踐的過程,它是美德之源:愛征服人心,讓人無法抗拒。為了證明被愛,人暴露自己最深的脆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與他人融合,則不再需要亞當一號的算計心,愛是謙卑奉獻;愛讓人敞開心胸,與他人同理、連結,愛是寬恕、包容;愛既是無限動力,讓人越挫越勇,愛打磨堅毅;愛難以掌握,人願為此全力投注,放棄其他可能,愛鍛造忠誠;當終獲愛的洗禮,人體認到自己的渺小與幸運,愛萌發感恩。

(二)愛的救贖:颬颬認為真正了解到愛的力量,才能夠讓我們脫離對世俗成功的盲目追求和自我懷疑

亞當一號相信自己可以主宰人生,這種思想獨霸形塑了菁英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人們為了獲得更高的成就而勤奮耕耘,普遍相信成就能建築快樂,工作是衡量自己的標準。這樣的競爭心開創了人類文明的巔峰,但正瀕臨失控的邊緣,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是無止盡的迴圈,人迷失安身立命的價值,輕易被他人的評論左右,淪為「成功」的奴隸。

但愛能敲開亞當一號所堅信的硬殼,暴露出亞當二號柔軟肥沃的土壤,而亞當二號提出的解方是謙卑。內在純然的喜悅,源於對神的順服與接受,重點在於放下意志、抱負,以及靠自己獲得勝利的慾望。把神(己身之外的至高力量)視為命運的主宰,接受祂的安排,因為祂的愛已確認人存在的正當性,人無須再透過成就舉證自己的價值。無條件的接納使人擺脫競爭壓力,回歸成就以外更高層次的生命意義;沐浴在神的愛裡,人擁有更豐沛的能量,轉向最高層次的克己──跳脫自我,與神共榮,透過感恩及回報,與眾人的愛匯流,成就無私大愛。

(三)學習真愛

愛是如此迷人,但只有通過考驗、了解其真義的人能夠領悟真愛的力量得到昇華。古羅馬詩人Ovidus在《變形記》寫道:「愛常使當事者形貌改變,有的經由愛意激勵,顯出意氣風發;有的妒忌上頭,變得猜疑懷恨。」沒有人一出生就知道何謂愛,多是歷經莽撞、挫折、反省,才從汙濁的愛慾中淘洗出純愛的真諦。艾略特(第八章)少女時期一直渴求著被愛,苦於多年無果的情愛,直到遇見路易斯,才不再受到內心空虛的影響,逐漸從真正的愛發展出穩定的力量,採取行動駕馭自己的人生;奧古斯丁(第九章)少年時期是個被禁忌慾愛吞沒的人,魯莽的墜入愛河、沉醉在被愛的幻象與憧憬,以自己為中心,直到發現自己成了一個全然孤獨的人,著手改造內在,進而了解唯有以神賜予超凡的愛為脈絡,才能體會世界之甜美。

那麼,如何辨愛?在〈會飲篇〉(Symposium)中,Plato提到兩種欲愛:一是世上的欲愛(vulgar eros),一是天上的欲愛(heavenly eros)。前者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之愛,後者則從感官世界的欲求步向另一種神聖之愛,並由此調解世上的欲求。膚淺的欲愛(慾愛)帶著付出有所回報的期待,將愛視為一種條件,如果無法「同等受用」,就選擇「同歸於盡」,於是摧毀了愛的原意,是虛假的愛;神聖的欲愛(聖愛)本意就是復合,是無條件肯定他者,不計尊貴卑賤、高低喜厭,聖愛克服了平等與不平等的疏離、同情與嫌惡的疏離、友誼與冷漠的疏離,它結合各方力量,在公義中實踐,無關世俗倫理的「行為結果」或「行為本身」,而只在意對真理絕對順從。聖愛使人樂於服務,並有源源不絕的力量;而慾愛是只進不出,信仰慾愛的內在,永遠渴求他人填補空虛而不得安寧。

颬颬認為最高層次的品格之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人從未遠離亞當一號的貪婪及短視,亦從未擺脫仇恨與戰爭。簽署二次大戰和平協議後,世界仍不乏基於種族、信仰、利益互相攻訐掠奪:敘利亞內戰持續了6年,捲入難分難捨的勢力糾葛,成為一場大混戰;川普當選美國總統,高調的排外與歧視激起中東世界的反彈,退出巴黎協定的宣布,更震盪全球氣候變遷行動遠景;伊斯蘭國(ISIS)持續以臉書號召無知男女加入,發動恐怖攻擊與屠殺,歐美各國淪為人間煉獄;無良商人為了壓低成本,不斷奴役勞工、浩劫生態……亞當一號的勝利來自喋血之路,世界為此四分五裂,瀕臨崩潰之緣。

唯有理解亞當二號的聖愛能帶來救贖,才能阻止一切。聖愛衍生的三種救贖之愛,分別為和平意識、環境意識及多元意識首先,愛是同理,視人如己,認同每個人都值得相同的恩典與慈悲,我們用和平之愛來消弭隔閡,化解紛爭,解離仇恨;其次,愛是謙卑,我們了解到人類只是渺小眾生之一,與世界宇宙緊緊相繫,大地為母,天地為父,萬生為手足,面對天地心存崇敬與感激,受惠於豐富的資源,我們用環境之愛,將恩賜傳承於下一世代;最後,愛是包容,解讀差異之美,尊重每個人都享有同等的價值,都是美好世界不可欠缺之一部,甚至祕密地共享某個特質,即便難以望眼即知,我們仍用多元之愛,欣賞萬紫千紅的靈魂之花

別急著拭淚,事態還沒有那麼糟,被諷為草莓族的世代,正滋長著愛苗──也許還沒有競爭力,但更有愛,就值得期待。台灣人也許沒有中國人的狼性,但這樣的樸實敦厚與溫吞,正在醞釀靈性翻轉的力量。近年來,社會運動、公益運動、環境運動的勃興,可以看到面對不義,我們挺身打擊;面對弱勢,我們不吝關懷;面對浩劫,我們勇於改變。102年陸軍義務役洪仲丘於退伍前因不當禁閉死亡,為向軍方討回公道,25萬公民組成白衫軍上凱道表達訴求,公民覺醒的力量,促成軍審法重新檢視,並鼓舞新力量注入政治,帶動改革;105年婚姻平權立法的紛擾,揭示了台灣同志族群被壓迫的地位,25萬公民揮舞著彩虹旗呼籲性別平權,隨著106年5月24日同婚釋憲案公布,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開放同性婚姻的國家,擠身人權先進國的行列;106年6月10日,齊柏林為了讓大家看見台灣飛向天際,卻不幸罹難,意外掀開亞泥不當開採礦坑的瘡疤,地球公民基金會號召「撤銷亞泥非法展延、捍衛太魯閣」連署活動,籲請國家各界正視環境議題,火速獲得7萬人支持。台灣正因波濤洶湧的真理之愛、同胞之愛及土地之愛,變得更好;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畢業之際,不再奔向名利,而是回頭看向自己生長的土地,願以一生為賭注,珍惜其獨特無價。

為仁由己,打一場為自己而活的仗

心靈無法傳授,只有當人終於願意往內心深處探尋,才能在過程中發現自我良心。《神力女超人》中,配角沙米在電影裡有一句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想當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仗要打。」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艱難的部分,但這都不會是我們放棄成為更好的人的理由。

正如同本書作者David Brooks在TED演講中所說:「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不可能在我們有生之年完成,因此必須靠希望來拯救;任何真、美、善的東西,都不可能在直接的歷史環境中實現全部意義,因此必須靠信仰來拯救;所做的任何事情,不論多麼富有德行,都不可能單獨地完善,因此要靠愛來拯救;任何德行,從朋友或敵人的立場來看,都不可能如我們自己的立場所見同樣的富有美德,因此,必須靠最終形式的愛來拯救,那就是寬恕。」

我們以謙卑的態度面對自身的罪,了解自己與世界永遠不可能完美,但絕對值得為了圓滿終身奉獻,我們用最寬容的愛來面對一切的困頓,就能從中滋長希望與堅定。黛安娜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告訴我們:「並不是一定要保護所有人才是英雄,並不是擊敗世間最邪惡的存在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為了自己所相信的正義奮戰到最後一刻的戰士,可以為了自己所堅持的信念捨棄一切甚至是生命。只要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正義的想法,你就是英雄。

願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信奉愛的英雄,一同守護這個值得被愛的世界。

你喜歡今天的分享嗎~喜歡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給我唷。另外,想要多看書的朋友,也可以繼續期待【颬颬前進中:好生活指南─雜讀計畫】系列分享~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