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晚安,我是消失不見一陣子的颬
最近在思考如何把部落格經營得更有架構,一方面在幫忙媽媽,另一方面也在閱讀相關的書籍,希望可以帶給大家更棒的東西!

-回到正題-
前幾天我親愛的同學問我:「亞麻仁油下面有沉澱,那個可以吃嗎?」
這邊給大家一個觀念~

初榨的天然植物油,正因為是採用天然的製作方式來壓榨,無氫化、無精煉、也沒有使用化學溶劑萃取,自然在油脂中就會殘留些微的原料細渣 ,為了保留植物油的香氣及天然成分,所以採用靜置沉澱法,不會再次過濾,所以油中的沉澱物是天然初榨油的自然現象。

那麼那些清淨如水的油是怎麼來的呢?一般人怎麼看?
先來看看這個影片↓

有關 Line流傳「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闢謠文章,食藥署的澄清文摘錄如下:
一般食用油脂的製作必需經過「油脂抽取」及「油脂精製」兩部分。

(1) 油脂抽取:一般食用植物油之抽取方法有兩種,一為壓榨法,一為萃取法 (就是油品質介紹:煉油工法所講的化學浸出法)。 壓榨法是將原料經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萃取法(化學浸出法)則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蒸煮加熱後,再以熱的溶劑進行批式或連續式的萃取,該萃取法之效率較高,萃取油脂較為完整,依法可作為油脂萃取之溶劑為己烷,溶劑溶出油脂後再以加熱揮發、去除溶劑。(白話文:化學製作出油率高,成本比較低,一般工廠認為只要合法使用化學溶劑就沒有問題)

食藥署已訂有「加工助劑衛生標準」,量規範食用油脂萃取用途之溶劑及其殘留。凡符合食安法及其相關規定產製之油脂,即可安心食用。

→最後一句「凡符合食安法...」就涉及到消費者是否相信政府訂定的標準問題,不妨反問自己:如果一開始就採用沒有安全疑慮的工法製成,為什麼還要另外訂溶劑殘留標準,來決定產品是否安全?會不會漏掉什麼檢驗項目?檢驗方法可信嗎...等等。

(2) 油脂精製:僅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色澤會較深,也會有特定或不良氣味、口感及品質不佳等問題。油脂中所含的懸浮物、不純物、游離脂肪酸、色素及不良氣味的醛、酮等會加速油脂氧化反應使油脂劣變產生油耗味,使品質不佳。為減少前述問題,油脂會經過精製或稱為精煉(refining)、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食用油脂安定性及保存性。另外,市售產品也會添加維生素E防止油脂氧化。

→這段真是太奇怪了,媽媽做葵花油,明明就不需要用化學浸出法,製作工法比苦茶油單純、出油率也不低,所以才價格才較低。而且完全不需要化學精煉,做出來的味道非常的甘美香醇,色澤也是種子原本的顏色,根本就不需要脫色、脫臭。(只是媽媽認為後來的種子都難以確保酸敗問題,所以已停產)

上述說法根本就和製油經驗不符...另外大家也可以想,油有百百種,不一定要吃什麼種類的油,盡量選擇沒有安全疑慮的。

※影片更好笑了,因為某些種子出油量太低,不容易榨出油,所以採用化學溶劑法榨油,「而且世界各地製油都是如此的,並不會危害健康」excuse me????,這種合理化化學製油工法的說法,其實真正的目的就是節省成本啊(一次產出大量的油)!

「只要最後的產品沒有有機溶劑的殘留,我覺得過程都是安全的。」→是符合殘留標準還是零檢出?怎麼確定沒有造假?地溝油就是這樣來的啊。

※另外精煉加工後的油根本就無法保留植物種子內的營養,吃進去是吃開心的喔。

結論: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新聞或傳言,不一定都是真的
把握一個原則,任何涉及健康的東西,越天然越好,不要太相信什麼科學標準可以把黑漂成白
小心科學謬誤背後的代價!
至於如何判斷越天然越好?當然是加工越少越好,舌頭能吃到天然食物的味道,就是健康保證喔!
愛護自己,遠離化學添加物~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