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颬颬。

 

武漢疫情當頭,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如下:

武漢肺炎重災區採購口罩 被雲南大理半路攔截強徵

 

重慶真的慘,西邊成都地震,南邊湖南禽流感,東邊武漢封城;人口三千萬,防疫物資被半路攔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高度分工,什麼都得仰賴交流,無法自給自足是恐怖的。

現代城市型態經歷工業化、資本主義發展成現在這個模樣,高度的集中化for規模經濟、方便、快速,但是對整個環境一點都不好。集中的排泄物、污染物統一排放變成了污染,密集式生產的動植物容易因過度單一化引發疫病,集中的建築物、道路不斷擠壓地層,讓土壤一片死寂。這樣的城市不斷擴張中。
整體來說,生活在這種城市裡的人對環境變遷的適應力只會越來越薄弱。試想如果今天發生了重大的災變,對外交通、電力、水源都斷了,我們剩下什麼呢?大概只有恐慌一片,即使富可敵國也什麼也買不到吧。

之前看文章,有人悲觀認為人本身的存在就是地球的負擔。以現在破壞的程度,「盡可能離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越遠越好,以保護最後一片淨土」。對於這種看法,我持保留意見。
按照這種說法,以目前的生活方式,只會增加現行城市區域的環境負擔,當然,同樣的生活方式搬到鄉村,也是破壞最後一片淨土啦。但我想說的是,我們還是要用樂觀的態度,去設想和大自然和平共處的可能。

現在的城市設計/人類生活的方式基本上是集中式的,違反了自然法則。大自然的設計是多元平衡,從生態鏈到生態系,每個物種的安排、交互的作用,都恰到好處地可以解決不同物種對環境帶來的影響;集中,會破壞這個平衡。
我們在密集式農牧業看到了(大面積單一植物容易引發特定疾病,於是我們灑了農藥,然後破壞了整個生態;密集的畜牧業也容易引發傳染病流行,口蹄疫、禽流感都是),也在大城市裡看到了(大量集中的家庭廢水帶來的優養化、工廠對河海的汙染、為了集中生產大量電力所製造的核廢料等等)。

而《阿納絲塔夏》裡面有提到每個家庭在1公頃的土地上創造祖傳家園,祖傳家園的3/4種樹,1/4拿來生產自給自足的食物和可循環利用的資源,並以家戶為單位生產家庭足夠使用的水、電,以聰明的堆肥方法分解自家排放的排泄物等,對於環境的衝擊最小,因為每個家戶所帶來的污染都可以在家園環境可以負荷的狀態下被分解稀釋掉,現在已經有許多地方開始效法,也有很多類似的書(家庭式太陽能、濾水裝置、排泄物堆肥機制等,可以做到零污染)。另外書裡有提到核廢料的最佳處理方式是,分成對環境無害的最小單位,分散在各處;而非集中式掩埋,但我不知道有沒有更精準的數據佐證就是。當然這些家庭還是可以集結成一個最小單位可以自給自足的社群,共享學校、市集、分工較專業的生產工作室(而非工廠),有點類似傳統時代一個一個的聚落,資源才不會過度分配不均。

如果是以現在高度發展的城市來說,不太可能瞬間把高樓都剷除回歸鄉村的模樣,但至少,可以從都市更新、重劃開始注重綠地的恢復,鼓勵市民建造城市農園(可食地景),與食物生產連結,才有可能愛護環境(畢竟跟自己直接相關),就有機會慢慢從點狀、帶狀、塊狀恢復城市裡的生態及環境負載力,造就現代意義且具有災難韌性的生態城市。

簡言之,我認為科技的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元分散、靈活組合的態勢了。人們已經可以不用集中地工作,未來應該也不用再集中地生活。只要我們保持謙卑的心,把和世界共存共榮擺在第一,學習用無害的方式與自然萬物共處,相信不管是生態城市還是鄉村裡的祖傳家園,應該有機會實現。

(至少真的面臨四面封城的時候,城市可以自己生產糧食吧。)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