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抄了好多東西,但我想既然想放在fb網誌的話還是簡潔明瞭好了。

(其實是我累了想睡覺,明天又沒排整理筆記這個進度= =)

 

其實核心就是:在地農業才能解決台灣的問題。(雖然我覺得政治問題比較大)

適地適種:投入少(少肥料、少農藥、少人力)+產出增加就能夠產生足夠且便宜的糧食。

 

聽到比較特別的觀念是全球化趨勢的改變。

 

一、提到油價的問題。(經濟全球化將會指剩下非實體的經濟、強化區域經濟)

大家都知道經濟全球化來自運輸技術的革命,從風帆船時代到了油輪時代,帶動了實體經濟的快速流通。

然而,現在油價過高(指的是石油)帶來了兩項問題,第一,糧食作物被大量改種或是當成替代能源的原料,造成糧食短缺的危機;第二,實體經濟的全球化將會倒退到風帆船時代,也就是運費極高的時代,根據歷史系教授的分析,能夠存活的實體經濟僅剩那些:體積小、重量小、單價高、利潤高的商品,像珠寶、香料、茶(簡直是倒退嚕!),而農作物剛好相反,所以,台灣必須重新重視在地農業的發展,以免到時候糧食依賴最重的國家自己糧食不夠(包括氣候急遽變遷、農地被少數人控制而作為農地的意願低、環境污染等使產量減少)或是全部拿去發展能源也不想賣

或是最後必須靠大陸(糧食賣台?根本不用戰爭了,因為台灣的糧草變成大陸供給;再者,大陸的工業污染非常嚴重,也種不出能吃的東西)

或是最後糧食供給過低,價格過高導致民反(另外,政府應該積極補貼(前提和教育一樣,稅收要增加...)生產面,讓農業存活,同時讓農民過得好==>可以模仿歐洲模式,尤其是和WTO談判條件的部份...不過我覺得小國談判力真的很弱,不如利用變革帶動轉型)

 

二、提到在地農業的問題。(我們應該更重視、了解台灣在地、台灣利基:台灣要有自己的解讀)

台灣長期重工/商而輕農。

農業對台灣人就業沒有什麼吸引力,辛苦、福利低(若比照德國退休金福利模式可能會增加誘因?)

*教育面-農學院在地化:忽視農業的專業,農業教育不農業,教育面就沒有傳承。

儘管大學有開辦農業相關科系,拿的是原文書,教的是溫帶農業技術,研究的議題和技術與實務毫不相關

(幹麻花五年五百億研究美國而不研究在地的東西?重要的是解決眼前的問題、知識應用的問題)

台灣的牲畜來自國外、飼料來自國外....

 

三、沒有純粹的經濟學,經濟學必須融合社會和政治才有意義

四、保護農村並不是只有健康上的意義,還有包括人文的風景:土地代表的是對故鄉的感情,土地承載了農村的情意。

五、飲食安全的問題:只有國內才可以做產地的掌控和規範,食品安全必須建立在保障國內糧食生產的基礎上。

*台灣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研究在地環境適合的農業發展型態,例如農林魚牧四合一的生態農業,然後和環境資源部合作,共同維護環境、創造無毒的價值(畢竟台灣有機農業也發展了一段時日),加上油價上漲,國外的作物將會因為運費太高而漸漸失去競爭力,台灣挾驚耕細作的優勢,主打高品質農作,創造高產值的農產品,供台灣人自給自足,甚至外銷至購買力強大的亞洲新興國家,如中國、馬來西亞。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