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颬颬摘錄_尋找動物烏托邦

今天要介紹的《過度努力》是暢銷心理師作家周慕姿的書,我覺得這本寫得比《情緒勒索》更好,運用8個諮商個案對話的方式,帶出原生家庭的心理傷害對個案心理模式造成的影響,並透過諮商過程,帶著你一起療癒自己,走出傷痛。

這本書可以帶給你的幫助有二:

一、自我療癒

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認為自己有完美主義、無法拒絕別人請託、無法展示脆弱、總是被家人情緒勒索、認為救世主精神已經過度損耗自己的朋友。我發現擁有這類型創傷的人蠻多的,通常在學業、職場非常優秀、要求自律完美的人,都有類似的創傷。這些優秀有時候並不是發自內心、快樂的成長,而是帶著不得已的期盼、不能失敗的恐懼、以及迫切需要別人的肯定等匱乏所成就。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活著,是為了享受贏的感覺,還是害怕輸的痛苦?」
「與其說害怕輸的感覺,不如說擔心犯錯或失敗時,會麻煩到別人。」
「只要不在意任何人,就不會受傷害。」
「嚴格的自我要求,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還是為了做自己?」
「為了交換愛與不被鄙視,只能忘記自己原本的樣子。」
「必須夠完美,夠有用,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沒有感覺也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不然別人就會討厭我、一定要贏才能代表自己有價值、不能犯錯不然會被發現自己不夠好、不能示弱這樣就不會因為被覺得沒用而被拋棄失望...以上這些負面的限制信念,你熟悉嗎?

如果你習慣這些想法,那也許你的過去只有一直往前努力達標的經驗,從來不知道自己能被溫柔對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被溫柔對待。

還有一些人,很難承認自己需要愛,因此當感覺不被理解,或是感受到與身邊的人情感疏離而覺得不安時,習慣性要求自己做更多事:讓自己更有用,用這種方式解決內心的不安,也用這個方式解決與他人的疏離感,相信別人會因為自己有用而愛你、靠近你。這樣不斷追逐他人的肯定,其實是來自填滿內在黑洞的需求,只是這樣的追逐,好累。

書裡使用的文字非常深刻,即便類似的概念重複,仍然因為寫實而觸動人心,所以當你捧著書流淚時,你或許也能跟著書裡的角色一起獲得療癒。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當過去的自己沒有好好感受和思考,你所習慣的生存策略,就會非常自動化,演變成認為自己「沒有選擇,只得這麼做;只有這麼做,才能擺脫現在的處境。」進而進入一個負面的循環。

這樣的循環會持續帶來傷口以及難耐的情緒,有些情緒可能會大而猛烈,讓人無法承受;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我們可能會隔絕他,用一些方法掩蓋,合理化或是淡化它,讓自己能不去面對它,以便讓我們能繼續在生活中撐下去。有非常多努力而不敢停下來的人,甚至會迷失在那些努力當中,或者期盼他人的照顧,或者失望著別人的不包容與不理解,然後在這其中,感受到自己的孤獨與空虛。

其實,了解與安撫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有勇氣做出不同的選擇,才是最難的。這個選擇不再是麻痺自己、逃避自己的傷痛,而是走出來,向他人訴說,調整心態,或是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支持。

二、了解心理諮商是怎麼回事,以及可以帶來的幫助。

你了解自己的情緒,懂得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嗎?

情緒其實是一種保護與提醒。身為一個人,我們有自己能夠承擔的痛苦與壓力指數,而面對每天無能為力的生老病死,是一個極大的創傷,當環境沒有太多的支援,而面對工作的需要,使得我們必須一直暴露在這樣的創傷下,沒時間也沒有方式,去消化面對這些創傷後的情緒時,這些情緒必然會用其他的方式讓我們注意到。

不論是憤怒、焦慮、憂鬱、難過...即使我們的確有關掉情緒的能力,可以讓我們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但這個能力如果長期使用,甚至因為太方便或無可奈何,使得這個能力成為生活適應的一環,隨時都處在情緒隔絕的狀態下,那會讓人離自己的感受越來越遠,而發現不對勁時,已經很嚴重了。

暴食症、購物狂、恐慌症、憂鬱症、躁鬱症,間歇性暴怒、無力感甚至是自我放棄,都是這樣來的。也有一些人是建立起解離的模式,築起一道讓自己沒有感覺的牆,將內心的自己與肉體的自己分離開來。肉體的自己雖然必須留在現場承擔這一切,但至少能用沒有感覺來保護內心的自己,不被挫折、痛苦、罪惡感、羞辱感等情緒淹沒。但是這些情緒會變成更深沉的悲傷,埋在心裡,只有自己知道,久了不想,卻也不小心忘了。但這樣的悲傷,卻會在某些沒有預警的時刻,突然跑上來襲及自己,而自己不知道,還以為這個情緒是突然出現,或是從外面來的。卻不曉得這個悲傷,已存在體內許久,從來沒有離開過。

對於很多人,特別是男性,會認為強烈的失能與失控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而可能引發強烈的自卑與自我厭惡。只是很少有男性從小被教導、學會如何理解自己,並且學習排解、接納這樣的感受與情緒。因此當這些焦慮、厭惡、羞愧等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最容易表達的情緒是憤怒。

這都不是健康的情緒反應方式。而專業的諮商心理師可以從你願意分享的故事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後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而我們,就在這樣的回饋當中,慢慢地理解自己,慢慢地從這些情緒與理解中獲得滋養,我們有機會從這些滋養中慢慢長大,而終於有能力回過頭來,跟那個無法承受如此多創傷與情緒的、內心的小孩說:嘿,沒關係,承受這些很不容易,你一個人撐著還伴著我,真是辛苦了,但現在,你不用害怕了,我會陪著你。

除了學習與情緒相處的技巧,有時候諮商師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一些過去受制於自己的模式。例如有些人困在權威重複模式裡不自知。希望權威給自己一個標準,讓自己可以做到,這樣就可以暫時相信自己符合權威標準,代表自己暫時是好的,以安撫擔心自己不夠好而讓人失望的焦慮,但這樣的模式是脆弱的、匱乏的、依附外在的,因為一旦自己沒有做到對方的標準,就會被自己的想像打趴,覺得對方一定會對自己很失望,因而覺得自己很糟。

那麼諮商師就會運用一些特別的技巧,來幫助你看見自己的模式,進而化解。書裡分別好幾段我很喜歡的技巧。這裡分享兩段:

一段是用娃娃來看見自己,釋放過去的負面信念。作者請個案找一個代表自己的娃娃,用第三人稱介紹自己、描述自己,與自己對話。在這樣的過程中,以現在的自己安撫心裡那個未曾走出創傷的孩子,以現在的觀點,解開過去孩子時期的心結。告訴他:我看見你的努力了,你可以休息了,我知道你很孤單,你不用再這樣逼迫自己了。

另一段是作者透過椅子和距離,引導個案用現在及過去的觀點,看見自己的爸爸,以及與爸爸的關係,甚至同理爸爸真正的心情,解開孩提時代的心結。

三、個人想法

我很喜歡作者在對於自我療癒、成長下的註解,也特別喜歡她提到親密關係中,展示脆弱的部分,另外這本書最重要的目的,是讓讀者看完之後,學會與自己和解、疼惜自己。

(一)關於成長與自我負責

長大的過程就是分辨:原來,對這些人形象的賦予,都是我們的投射。對方就是人,他有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當然也有不符合的部分,他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符合我們的期待,而是為了他自己。」

「當我們不只滿足於如孩子般單方面被照顧、被理解與被接納的位置,還願意同樣地去理解、接納、照顧對方,願意如他所是地了解對方,當我們願意把自己該負的責任拿回來,不再僅是期待別人的拯救與保護,而是開始學著照顧自己、保護自己,並且勇敢地為自己的人生、主動做選擇與決定時,我們的心終於不再只是停在"受傷孩子"的階段,而是勇敢地往成人的路上邁進,我們也將找回自己真正的樣貌。」

同樣的,作者也對那些維持堅強不願示弱或想要保持完美的人,提出溫暖的呼籲:

「當別人希望你可以稍微依靠他們時,相信他們對你的愛,是很重要的,那會讓你產生力量。不過,你需要練習判斷,即使有個時候,對方拒絕你,並非他們不在意你,或是覺得你很麻煩,而是他們當下有困難,也有自己的需求。練習判斷這些,可以知道哪些人覺得你重要、在意你的感受,花時間在那些人身上,遠離那些不在意你,甚至把你拿來滿足自己需求的人,不用勉強自己去迎合每一個人。

而在書裡,有一位個案在逐步練習觀察與接納自己的情緒之後,分享如下:

「發現這是自己的選擇,才知道,不管其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可能都是有選擇的,雖然有時候,選項本身可能不夠好。但是那是評估過,所付代價可能比較少或自己可以承擔的。
因為當時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仍然保有自己的評估及選擇的能力,現在的自己,一定比那時候更有力量、資源,所以如果你想要做其他選擇,其實也可以。
承認自己的選擇,不只是負起自己的責任,也是承認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有能力做選擇。

(二)關於伴侶關係

有一些人即使是面對最親密的伴侶,也不願意展示脆弱,久而久之缺乏溝通與互相理解,而產生嫌隙,使得感情出現裂痕。我也曾經遇過這樣的人。這本書想要告訴這類蚌殼型的個案:

「在親密關係中,真正加深彼此情感的,不是那些看似有用的部分,例如照顧對方、物質上的提供,而是當我們願意讓對方看到我們的脆弱、恐懼、情感,那是我們真正的樣子,而只有對方,我們願意讓他們看見。那些我們誤以為沒有用的部分,卻是在關係中最珍貴的部份。」

此外,對於那些在感情裡總是沒有安全感,需要處處試探,不斷在試探和受傷中徘迴的人,作者說:

「我們可以提要求,對方也可以拒絕,這就是界限。
他們愛不愛你,那是他們的選擇。你當然也能有自己的選擇,無關輸贏或自我價值,而是在於身為一個人的選擇,當你願意為了愛他們而努力,其實是代表,你是有能力愛的。
所以不是愛了就輸了,不是我努力了,就代表我不夠有價值,需要他們的肯定。而是那是代表,我是有能力愛的。我的努力,也可以是為了我自己。」

(三)疼惜自己

有些人會覺得,情緒抒發不能解決問題,不如不要抒發,長期以來過度壓抑、麻痺,反而讓情緒累積直到爆發。所以當作者告訴他們,要疼惜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時,他們會反問:「沒有解決問題,單純抒發,不會對自己太好嗎?」

作者回答:「有什麼理由,需要對自己那麼不好嗎?只是給自己一點時間、一點理解與溫柔,是一件天理不容的事情嗎?你或許很擔心,自己一過得爽,就不會想進步,但如果你努力過了,照顧一下自己的心情,肯定一下自己,也不至於讓你不想進步吧!

「當你一直追逐要更好時,永遠都有機會看到更多、永遠也不夠。現在要停下來跟自己說:現在的我已經夠了,可以更好,可是不需要用這個方法來證明自己了。這種跟以前不一樣的方法可能讓你不習慣,但是也會帶給你不同感覺,那是一種安心感。只是想被理解、被看見,可能比一直追求更好更讓自己在意,因為那代表,你在他人心中是重要的。比起『我表現得好不好』,希望你更在意的是『我好不好』。」

「當我們願意理解:自己的選擇,只是為了生存、為了適應,而這些選擇沒有好壞,當我們能給自己一點同理、一點溫柔,一些空間,能夠好好呵護自我,讓自我能夠伸展時,自我會慢慢長出力量,面對這個世界,也將有勇氣與彈性,讓自己的人生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最後的最後,我覺得整本書最棒的部分,就是透過這些諮商與對話,讓你知道:

你的存在,就是無可替代的價值。
你不需要用努力來證明自己。你本身的存在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不需要其他人來定義。

我覺得這應該是大多數現代人,容易在資本主義和進步主義中,迷失自己最關鍵的負面信念吧!
看完這本書,希望你可以找回你自己、找回你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節奏。

颬摘錄_當和尚遇見鑽石以上就是【過度努力】的心得分享,希望淺顯明白讓讀者如你一目了然~
請跟著颬颬一起前進,讓我們邁向好生活吧!颬摘錄_當和尚遇見鑽石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