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好,我是颬颬摘錄_尋找動物烏托邦

 今天要來分享《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的書摘~
這本書的內容比較偏單元式,每個單元裡又講了好幾個小故事,讀起來平易近人,不過也很難有系統地說出讀了什麼。對我來說,這類型的書,比較適合讀裡面的精神,算人文素養而非工具性目的的書。所以今天的書摘,我也只選擇那些我讀起來比較有fu的~想留給自己提醒的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借原書來讀,說不定你特別有感覺的段落和我完全不同~

一、佛在平凡人間: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佛,平常心就是道。

小時候常常會幻想,覺得自己如果修心,修到一定的程度,是不是就能騰雲駕霧成仙去,長大之後還是好奇,什麼是成佛、悟道?

後來因緣際會聽了楊定一的podcast,說來說去,其實還是過原本的生活,只是境隨心轉,所以悟道了之後,一樣要過生活,只是生活不再苦澀,而能夠用平常心去面對。想來,能夠放下一切的雜念,心如明鏡、心平靜氣,其實就是最大的福報了。而這樣的修練,其實要好好做人才有辦法做到。所以先好好做人,才能學會做佛。

書裡說「有許多人去求法,其實法就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金剛經裡,釋迦摩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收衣缽,還自己去洗碗。平實就是道,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怪裡怪氣的。」

我蠻喜歡這段,原來佛得道之後,還是要吃飯、還是要做事,天堂在人心、佛道也在人心。

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麼平靜就好了。真能做到,就是菩薩道,不須念咒、觀想、拜佛,這是真正的觀心法門,正修行之路,就是禪。做好眼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禪。想要開悟,首先放下一切妄念,專心做好自己的事。

二、忍耐、修心,不滿人家是苦了自己。

開始多注意自己的念頭之後,有時候平靜久了會得意起來,覺得「看啊,我已經可以乘御順逆,不為世事所攪擾,我好棒啊」,但才沒過多久,被人激怒、諷刺,又開始在意、火大,才發現,自己才進步一點點而已,心理的功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書裡說:「忍辱最難辦,你說自己心很清淨、戒律也很好,那是當你沒有受到打擊的時候;打擊一來,火冒三丈,也不管清淨不清淨。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為那是最難的。

我們學佛的人注意,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起瞋恨心,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這段話雖然容易理解,卻很難做到。所以我想要特別記住書裡面的一段小故事:一個和尚平白受辱罵和毆打,他竟能說「沒什麼要緊的,出門在外,難免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去體恤別人,去放下,去看見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把別人的傷害往心裏去,這需要多大的功夫呢。「你要成功、立大業,就要培養自己的氣度,像大海那樣大;培養自己的學問,像大海那樣深。別人做了不好的事,原諒他,甚至要替他隱藏幾分。這樣渾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懷廣闊。學佛修道要”嚴以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先求自修,自修好了再來度人。」

另外,我自己覺得我也很容易志得意滿,有時候會因為自覺優越,在論議的時候過於激進;才能論點沒被人看見或肯定的時候,又有些不甘心。書裡提醒「有才能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得不到勢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今天下,捨我其誰?有才能的人,不應該狂妄自大;有缺陷,也不必妄自菲薄。以平和的心看待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珍惜自己擁有的,也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長處。」

三、心不正、心不淨,人身就多病

「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來的。什麼叫淨心?平常無妄想、無雜念,絕對清淨,才是淨心。有妄想、有煩惱,是因為喜怒哀樂、人是我非而來。
學佛要切斷世俗的計較心、功利心,先將求功德、求平安的心放下,才可以學佛。 佛法講修持,百千三昧定境不同。有一種定境是,日理萬機分秒沒有休息,但是心永遠在定,同外界一點都不相干。」

這段我非常有感,前陣子和長官聊天,有提到,自從心理大病初癒之後,頓悟到其實日常的壓力,受到自己的心胸大小所影響。如果不能調整心的容量,器量狹小,遇事容易急、容易慌,那麼小事也能壓力大;但若眼界寬廣,有容乃大,那麼大事也能怡然自得。所以就如同莊子說的,要練就庖丁解牛的功夫,要能夠讓心定在當下,就能夠游刃有餘。

「心,要想他能定住,是非常困難的。打坐時坐著不難,難在如何用心。一念空了就好了。如果有妄念,不去理他,他就會自己跑走。」這就是為什麼要練習冥想。我最近在追《菩心願行》粉專,裡面說到指導靈教育作者:「生氣的時候,留意生氣前的縫隙,縫隙可以開出一朵花。」如果我們能夠不斷練習,靜心,那麼我們就能夠看到那道縫隙,能夠做到心定、轉念,這麼一來,再惱怒的事情也能夠止於當下,不被本能所紛擾。

「心不清淨,容易生攀比心,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羨慕的對象,他們看上去擁有很多,但是一味羨慕有什麼用?和不採取行動,想想如何把自己的生活經營更為幸福。」嫉妒或比較的心,也要多練習才能擺脫。尤其每每看見什麼心所不平的事,就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在意? 在忌妒他人的時候,往往是自己內在不安全感所引發,這時候就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還有哪些不足。

「真正開悟的人對世界從不解釋,即便他偶然對事物發表了看法,他也不認為他說的就是唯一的真理。因為他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正之理不可說。即使是真相,也是個故事;而能被說出的真理,已經離開真相。凡有所見皆是虛妄,他們徹底不被任何所迷惑。」簡而言之就是謙卑吧,一但因為自己為開悟而沾沾自喜、指導別人,那麼又從開悟的狀態進入了人我是非的狀態,一切付諸東流。所以開悟,其實是一種狀態的維持。

 

 

 

 

 

四、一切皆可為佛法,凡事一念間、自由自在逍遙人間

 

「如果我們多關注一點快樂,我們的生活中就會充滿開心和陽光;如果我們緊緊盯著痛苦,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不幸和抱怨。生活有時就像夜晚的風景,當你被黑暗遮住眼睛,你會覺得什麼都沒有了。事實上,一切都沒有消失,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無論在生活中失去什麼,我們仍然擁有很多。」我喜歡這句話,也把這句話收起來當作錦囊小語。很適合在失去希望的時候拿出來讀,看哪!感恩的力量就是吸引力法則的基石,看看周遭,感恩吧!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驚慌,一切都會過去的。」以長遠的時間來說,現在的痛苦不過是一時的。別被當下時間的表象所蒙騙了!

 

「由來一念最難平,一念能平靜,則萬法皆空。但是當下一念最難平,由於貪嗔癡慢疑的感受及執著。當下這一念不能平,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費。」五條悟可以在0.2秒內斬殺1000隻人造怪物,卻因一念落入心理的1分鐘誤入陷阱被封印。

 

「隨遇而安可以讓人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而這種可以過濾出淺薄粗陋的人性雜質,去除生活中許多紛雜的浮躁,安之若素、幽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涵養和理智。隨遇而安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充滿內涵的悠遠。」隨時保持「既來之,則安之」的從容優雅,就是活在當下的禪。

颬摘錄_《當和尚遇見鑽石》書摘以上就是【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書摘,希望淺顯明白讓讀者如你一目了然~
請跟著颬颬一起前進,讓我們邁向好生活吧!颬摘錄_《當和尚遇見鑽石》書摘

arrow
arrow

    颬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