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颬颬。
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的人嗎?你關心什麼類型的動物呢?
你有想過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動物,除了貓貓狗狗之外,還有那些在餐盤裡面為你犧牲的動物嗎?
雖然我們很可能都不願意面對有動物必須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死去這件事,
但閉眼不看並不能幫助我們真切地了解到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所帶來的影響和其中的意義。
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香港作者曾琬淋寫的《 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 》這本書。
如果你曾思考過自己或質疑過他人是否該放棄肉食成為素食者,那麼這本書裡面能夠提供你全面完整的思考面向。
當然這本書裡提到的議題,並不僅僅是該不該吃肉而已。
《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一書以二十個常見的動物保護問題為框架,融合了科學實驗結果、動物保護哲學、歷史背景和文化脈絡,深入淺出地進行分析,提供理性且充滿情感的解答,旨在消除誤解並促進動物保護圈內外的對話。
書中探討的主題涵蓋「為什麼要愛護動物」、「動物是否具備知覺和情感」、「動物與人的關係和定位」、「保護動物在人的生活中有何必要性」、「保護動物應達到什麼程度」以及「當動物保護與其他價值衝突時該如何看待」等問題。除了以問答形式進行說明,使閱讀過程猶如與朋友親切交談般自在外,本書還結合了中國倫理思想和香港實例,幫助華語讀者從東方思維的角度理解動物保護的脈絡。
這本書不僅適合作為對動物倫理感興趣讀者的入門讀物,也為那些對動物保護運動背後的價值有疑問的人提供了全面且易於理解的指南。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曾經加入動物保護的讀書會社群,卻因知識含量落差太大,無法跟上大家討論的腳步而半途而廢。
那時心中諸多疑惑與矛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動物保護行動時被他人的質疑都苦澀難解,而要透過閱讀獲得深厚的素養,卻又一時間難以達成;此外,一方面我希望落實動物保護行動,另一方面卻也因生活型態、健康意識等因素,遲遲無法成為全素食者而自責不已。
而上述這些問題,都在這本書中巧妙地獲得解答。
書中最讓我自己共鳴的議題是「我可不可以在關心動物的同時,也吃肉和使用來自動物的產品和服務?」
這題涉及到人與動物關係的核心:「動物之於人,究竟是什麼角色?我們要用什麼態度面對牠們?」
對此,作者給了暖心回答,她認為「吃肉者並非沒有資格幫助動物」我們不必認為動物保護這件事全有全無,因做不到徹底不傷害動物而認為自己就稱不上愛護動物,進而放棄幫助任何動物。這是不必要的完美主義。
而作者認為動物之於人是「有感知的資源」─有感知先於資源,動物的情感和知覺,比牠們作為資源的角色更重要。
這樣的解釋,兼容東西方的傳統思想,即雖然上天賜予人動物「凡有生命的動物,都可作你們的食物」但也賦予人類責任「治理大地、管理魚、鳥及地上各種動物」,人對動物的道德責任是,如果無法保證做到尊重和愛護,便不應該使用牠們作為資源。
我認為這種觀點兼顧了務實與理想。
身為一個崇尚透過務農生活與動植物合作生養大地、追求自給自足生活的人,我總認為現代城市環境難以容納大多數的動物,卻又無法接受極端地不利用動物而使其滅絕;而傳統的農村生活型態,或生態農法、樸門農法等農務技術,都旨在尊重與愛護動物的前提下,讓各類動物各司其職幫助農產,並提供牠們存續,與人共生、共好的空間。
我也曾與他人討論,若農場空間不足時,該如何面對動物資源的管理?如何有意義、尊重地殺?
除了「親自執行屠宰」這種極端方式,我認為「抱持著尊重及感謝的心情珍惜食肉」也是可自處的態度,就如傳統原住民狩獵的心情,除了不濫取、確保過程傷害僅至最低之外,應哀悼生命的逝去,並感受生命傳承的可貴,而非讓動物廉價地犧牲。
除此之外,我相當敬佩作者能夠縝密周全地解釋並掌握全球最新動保議題、環境、農糧、食安、經濟等議題之間的關聯性,也感受到書中細細訴說人生為人的價值:我們有責任讓這個世界更好,不必再爭論哪些價值應被優先討論,而是活出真正的仁愛;推愛,把仁善從近到遠推展出去,從至親、他人、至於萬物。這就是這本書之所以「何以愛物」為題,不只是「為什麼要愛護動物」也包含「該如何愛護動物」。認同作者說的「真正的愛不是片面喜愛,而是反思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反省自身對待動物的方式。」呼應推薦序李鑑慧老師的結語:「愛物不難,你我皆可,只因我們同為一體。」願大家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何以愛物的方式。
以上就是【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推薦心得,希望淺顯明白讓讀者如你一目了然~
請跟著颬颬一起前進,讓我們邁向好生活吧!